游客在龙南市杨村镇的燕翼围内品尝客家土菜(6月19日摄)。
江西南部,龙南的青山翠谷间,376座围屋错落分布。这里汇集了赣南70%以上的围屋,被誉为“围屋之都”。
在魏晋南北朝至宋元之交,战乱硝烟数度漫卷中原,客家先民陆续背负行囊南迁。他们踏入龙南这片山高林密的“世外桃源”,用黄土夯筑起集家、祠、堡于一体的围屋。
围屋的设计,体现了古人生存的智慧。
在龙南,围屋已不只是静态的文物。它们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活化”蜕变,从尘封的历史中走来,焕发出新的生机。
龙南市启动了系统性的围屋保护修缮行动,建立起政府部门主导、国有企业参与、社会资本引入、产权人配合的联动机制,已累计投入1.5亿元,完成了92座围屋的修缮工作。
空中俯瞰世客城,龙雁塔、乌石围酒店与周边民居群落等建筑巧妙构成磅礴的“客”字,围屋封闭的防御符号,转化为客家人“开门迎客”的开放标志。
龙南,这座“围屋之都”的创新实践,守住了客家人的乡愁记忆,也成为驱动龙南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今年1至4月,龙南接待游客达333.3万人次。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游客在龙南市关西镇的田心围民宿内休息(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这是位于龙南市杨村镇的乌石围(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这是位于龙南市关西镇的关西新围(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工人在修缮位于龙南市杨村镇的上新屋围(2025-08-04摄)。
新华社发(李林烜 摄)pagebreak
这是修复后的龙南市杨村镇乌石围内的马头墙(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游客在龙南市杨村镇的细翼围内品茶交谈(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这是位于龙南市关西镇的赣南围屋营造技艺展示馆内的雕塑(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游客在龙南市杨村镇的燕翼围内选购村民的土特产(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村民在位于龙南市关西镇的关西新围编制客家织带(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游客在龙南市杨村镇燕翼围周边游览(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这是位于龙南市杨村镇的燕翼围(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这是位于龙南市关西镇的田心围(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这是位于龙南市杨村镇的燕翼围(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游客在龙南市关西镇关西新围前游览观光(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这是融入客家围屋建筑风格的龙南市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这是修复后的龙南市杨村镇明代乌石围(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游客在龙南市关西镇的田心围民宿院子里休息(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agebreak
孩子们在龙南市杨村镇的燕翼围内进行舞龙表演(2025-08-04摄)。
新华社发(赖胜烽 摄)